机器人产业,造的是机器人,而不是机器!
9/9/2015 5:57:59 PM
机器人产业,作为《中国制造2025》重点推动的十大制造领域之一,被广泛关注。目前,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最大的市场,而同时,中国的机器人产业也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制造的方向。因此,面对已经占据技术优势的跨国机器人生产巨头,中国机器人产业能够摘取“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”吗?
评论:身边的大市场看似诱人,“但若仅凭同质化低端扩张,而不追求高端突破,国产机器人产业和应用的未来都可能遭遇困境。结果,只能是‘别人吃肉’,我们‘喝汤’”。
毫无疑问,机器人产业已经在中国呈现爆炸式增长。据国际机器人协会统计,2014年,世界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27%,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5.6万台,猛增54%,市场销量连续第二年位居全球第一。
据不完全统计,国内已建在建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园有近40家;近两年间,几乎每天都会诞生一家机器人企业;相关制造企业总数从去年初的200余家,猛增至现在的800余家,仅在A股上市公司中,涉及机器人概念的就已经超过50家。
由新华社采写的报道《四问工业机器人》中提出了这样的疑问:中国的机器人是否会在高歌猛进中快速跌入低端产能过剩的“魔咒”?
“如果一锅粥地乱干快上,我们可能会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大机失之交臂。”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、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说:“巨大的市场能不能孕育出顶尖企业和顶尖产业,这才是问题的关键。”
“在中国机器人市场中,技术含量更高的多关节机器人几乎被外资企业垄断。”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组专家、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说,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对性能要求较低的领域。换句话说,我们从事的是高端的产业,却处在低端的位置。
机器人是典型的“三高”产业——需要高技术、高人才、高投入,而国内不少企业却处在“三低”甚至“三无”阶段。在不掌握芯片、软件、控制系统等高端技术情况下,只能做点外壳和组装。“做的只是机器,而不是机器人”。于是,投放市场后,相互比拼的不是技术,而是价格。 身边的大市场看似诱人,“但若仅凭同质化低端扩张,而不追求高端突破,国产机器人产业和应用的未来都可能遭遇困境。结果,只能是‘别人吃肉’,我们‘喝汤’”。
显然,要让机器人产业免于重蹈中国制造的覆辙,创新是跨不过去的坎儿。为此,中国制造2025中也明确,完善以企业为主体、市场为导向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。政府的在政策、资金上的扶持、引导;高校、研究机构的与企业的合作,三方面相互配合,才能实现中国制造从代工到自主品牌的转变。特别是,对于机器人行业,作为高端制造产业,要防止陷入低端产能过剩的陷阱,一方面,企业要有远虑,从战略上将研发、创新作为己任,和长期发展的动力;另一方面,政府如何在方向上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配合,对市场导向的企业发展进行适当的引导、服务,也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例如,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创新政策和体系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作者:Marin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