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2O刷单客:我们是如何月入数万的?
9/9/2015 4:59:13 PM
发展到今天,O2O似乎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发展模式。继投资人口口声声说不再看故事之后,看数据成了O2O创业者们孜孜不倦追求的话题。可惜大家心知肚明,在这个"亲身经历"都能造假的年代,造个虚假数据算什么难事?
在数据造假的下水道里,"刷单"在黑暗的地底下肆无忌惮地成长。它变成一项专职工作,甚至形成一条产业链。这里有培训,有职业的刷单客,还有月入数万的灰色收入。
所以这些分布在各个O2O领域的刷单客们,你们到底是如何月入数万的?
饿了么:月入数万,和老板分成
外卖刷单,应该是是用户们最深痛恶绝的数据造假行为。消费者在不清楚这些商家资质时,大多依靠其他消费者对于商家的评价进行判断,主要查阅、比较配送时间、菜品味道等。
O姐曾经留心过一家餐馆,这家号称送餐只要23分钟的餐馆底下的评论两极分化,充斥着大量"10分钟、20分钟送达"的信息,以及一小部分淹没在评论里"70分钟、90分钟送达"的差评。
当O姐来到这家餐馆,发现店里并没有什么人出去配送,但是随手一刷餐厅评价,页面上又弹出了几个"10分钟送达"的五星好评。再看看账号,总是那么些人。别告诉我他们天天能吃好几顿外卖,对亲妈也没这么追捧吧。
根据媒体采访资料,一位外卖刷单客坦承"1部手机每天大约可刷70元(含平台补贴),20部手机每天就是1400元左右,因此每个月能刷4.2万元。这笔收入和面馆老板对半分成。"
Uber:刷单刷出一辆宝马X5
专车刷单,应该是行业内曝光量最多的一个"造数据"话题。在专车软件起步阶段,招募车主曾是业务开展的重中之重。如何吸引更多的司机入驻自家的专车平台?以Uber、滴滴为首的专车巨头所谓的"浑身解数"无外乎烧钱二字。
你接单,我补贴。他补3倍,我就补4倍。你融资7亿,我就融10亿。补来补去,还不知道各家抢占份额是否已经成功,反正专车司机已经赚钵满盆盈了。
两部手机,或者两个好友,或者一个软件,又或者一个职业刷单客。你下单,我接单。你在家,我也不出门。交易成了,补贴进账。
曾有媒体爆出,"Uber在中国至少有20万个虚假的司机账号被用于刷单,30%-40%甚至更高比例的订单是虚假司机制造的虚假订单。"
有段时间,O姐的好朋友突然说要辞了工作去当全职专车司机。追问之下,原来他公司同事家里人靠当Uber司机,自己动手当刷单客赚取平台补贴,刷出了一辆宝马X5。
一亩田:每十万交易额返利200元
打着"改变中国农业、实现农产品交易互联网+"的一亩田最近常处在风口浪尖之处,不仅深陷造假话题,关于刷单的事实也得到了大量一线员工的证实。
"每天3亿的流水量的数据大多数是靠我们一线员工自己刷出来的。"
在一线员工看来,一亩田为了有华丽的数据来吸引风投的钱,根本不顾市场需求,对每个县、每个门店大到上亿、小到上百万的流水任务太荒唐。
想要完成这任务,一线员工只能化身刷单客:两部手机,拿自己的钱通过一亩田的线上交易从这一部手机转移到另一部手机。最后自己的钱一分没少,但是一亩田的平台上已经有了这笔钱的交易数据。
另一方面,平台的返利活动也让刷单客荷包膨胀。根据一亩田的游戏规则,每十万的交易额可以返利200元。这些返利,最后也只是落入刷单客的口袋罢了。谈什么改变农业?只是在改变一个公司的底线而已。
刷单似已成为O2O圈里一张秘而不宣的遮羞布,投资人喜闻乐见,创业者假装看不见,刷单客历历可见。所有人在这个真实的谎言里自得其乐,浑然不觉身后面临的巨大危险。也许就算明日一亩田轰然倒下,也无法阻挡刷单客的进击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