腾讯副总裁郑志昊:做产品,留一点心动

2/8/2014 5:03:36 PM

有一首歌唱到 “有那么一点点动心一点点迟疑”,不知道为什么这句歌词唱出了我的心声。做互联网产品最让人为之沉迷的总是有那么一点“心动”,是本能的发现需求的心动、是对产品体验的心动、是对商业模式重新思考的心动,是对用户反馈的心动。。。这么描述心动可能还有点虚,不妨看看一次对话中对心动的理解:

Q:感受不一样导致思路不一样。你说为什么高端车子都是真皮的?

A: 因为其他高端车都是真皮的?

Q:这是跟随策略, 还有别的理由吗?

A:因为真皮便于清理?

Q:这是成本管理, 还有别的理由吗?

A:。。。

Q:人们喜欢触摸真皮,因为有一种触摸异性皮肤的感觉, 坐在真皮的汽车座椅上,有一种被另一个生命拥抱的感受, 而这个感受会让人们心动。

在互联网行业,做出用户“心动”的产品其实并不仅是解决用户的原始需求,还包括贯穿在产品发布后的全程体验、并随之而来的商业价值实现等,概括来说,“心动”可以三次帮到我们:

一、只有自己心动,才能打动用户

常听作家朋友说“只有感动自己, 才能感动读者”。而做互联网产品, 只有自己心动,才能打动用户。首先,我们要保持那份让自己持续心动的敏锐, 保持自己感受生活点滴中的兴奋,是我们每一位做互联网产品人应有的乐趣。不妨想想, 最近有多少次, 你分享一份自己独到的“心动”, 有多少次推荐一个特别的“感受”给大家。

其次,生活中的点滴是否让你经常经历俗语说的“小心脏怦怦跳”,或是英文里的“turn me on”,这个生活内容可能就是你的“心动点”,你不妨尝试去保持这份心动,不管它来自美食, 还是电影;不管是蓝天碧草下的高尔夫,还是3-5个好友的桌牌游戏; 不管是周游世界,还是在自家小区里闲情信步;不管是看看美剧, 还是用最新的App等等。

只有频繁的选择被“打动”, 才能“心动”; 只有心动, 才能把产品的想法付诸行动。小龙在介绍微信摇一摇的体验创新过程的时候, 他的笑容里有一份心动的陶醉,不管是在哪个时候他被打动了,他的"心动"会持续地让创新在微信里发酵。

经常“心动”的人有时也蛮怪异的,一个好友喜欢在蹲马桶的时候给太太说“我有一个想法”;而也有人会在洗澡的时候, 灵感顿现;也有在产品体验, 阅读和倾听中顿悟,这或许就是人们最真实、最本能的心动。

二、留一点点心动,做产品更需要行动

有一双发现需求的眼睛,有一颗易被感动的心灵,这是做产品的基本素养,但更为难能可贵是付诸行动,把想法落实为产品。而对用户而言,满足原始的需求仅仅只是开始,如何体验更流畅,如何操作更便捷,如何玩法更有趣等这才是关键,否则空有心动的想法,只是记忆里的空中楼阁。

满足用户基本的需求后,不断地精益求精、不断地迭代优化是做好心动产品的基本态度。站在用户角度的思考也至关重要,譬如我们要考虑到用户使用的场景变化、考虑到不同用户人群的差异变化、甚至用户特殊的情绪变化等等,都是打磨出心动产品的关键。所以说,留一点点心动,做产品更需要行动,需要多思考。

三、让用户心动,商业价值随之而动

2013年行业最火的一个词可能就是“互联网思维”,或许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,是找到用户的痛点、找到用户的需求,并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,最后能留得住用户,培养用户对产品的依然和粘性,最终商业价值随之而来,这是回归商业价值的心动。

商业价值的心动,可能有两种理解,一种是本身具有商业模式的产品成功后,顺理成章的成就了扩展了商业模式,另一种是对原有的商业模式的重新定义,对企业对用户来说,是更深层次的心动。分享一个关于商业模式重新定义的心动案例——社交广告,社交广告的诞生重新定义了传统商业广告模式,它解决了广告主不能量化广告效果的痛点,让广告不在是大海捞针的撒网捞鱼式投放,触达了广告主的“心动点“。

当然,强化“心动”绝对不是弱化理性和缜密的逻辑分析,相反,不断的挖掘“心动”的动力, 并把“心动”的魅力产品化,把“心动”的结果释放出来,把“心动“的商业价值形成闭环, 需要每一步的理性思维,需要有严密的执行。

生活和事业中留有一份心动, 是人生的一份幸运, 是不让个体想象力禁锢在躯壳里的钥匙, 如果有机会把老歌改为互联网新曲, 或许歌中会这样唱,“留一点点心动, 做产品做商业需要行动”。